泸州高尿血酸症临床治疗研究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生化基础
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(或)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。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、反复发作的急性单一关节炎、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、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,若未经适当治疗,通常最终发展为痛风性肾病。泸州专业治疗痛风病权威医院表明,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的生化基础,但并不是痛风的同义词。
原发性痛风90%好发于中年男性,尤以40-50岁体胖者多见。男性与女性之比约9:1,女性绝经后的发病率较绝经前稍增高。儿童和老年人发病少见,多为继发性。
一.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和分类
1.内源性生物合成增多
2.外源性摄取增多 过量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沙丁鱼、蛤、蟹、动物内脏等,以及大量饮酒都可使尿酸合成增多。
3.肾脏排出减少或重吸收增多 肾脏病变、酸中毒及使用酸性药物都可使尿酸从肾脏的排出减少;脱水、尿崩症或使用利尿剂则使近端小管重吸收尿酸增多,上述因素都可引起血尿酸水
平升高。此外,雌激素有促进肾脏排泄尿酸的作用,与女性绝经后尿酸升高有关。
二.痛风的促发因素:
1.血尿酸浓度 血中尿酸水平突然升高可使组织液及滑液中过饱和的尿酸析出结晶;而当血尿酸值突然降低时,可致关节表面痛风石溶解,也可析出结晶。
2.尿pH 尿酸结晶易于沉积在肾脏甚至形成结石,除肾脏是其排出通道外,还受尿pH的影响。尿pH较低,尿酸溶解度下降,单纯尿酸结晶及单水尿酸钠结晶都可析出,造成尿酸性肾病。而髓质钠浓度较高,更易沉积。
3。温度 尿酸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下降。肢体末端关节和耳轮部位尿酸结晶沉积较多,以及痛风症状易于在受凉及夜间发作,推测与温度降低有关。
4.其他 关节软骨蛋白多糖结构改变、机械损伤、过度运动等都加重尿酸的沉积。75%的痛风发生在脚趾的跖趾关节,与此处反复的磨擦和创伤有关。
三.临床表现
痛风的临床表现大致可见到4类:①无症状高尿酸血症;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;③慢性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形成;④痛风性肾病。患者可表现为其中一类,也可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其中的几类。
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80%的患者有诱发因素,如:进食过多富含嘌呤的食物、大量饮酒、过度疲劳、关节局部损伤、寒冷刺激、应用利尿剂、接受化疗等。近2/3的患者第一跖趾关节受累,局部出现急性红、肿、热、痛和活动受限。其次为跗跖关节、踝和足跟。指、腕和肘关节受累不常见。关节分布可不对称,下肢多于上肢,中轴关节受累极少见。症状多在午夜出现,来势较急,进展迅速,疼痛在数小时达到高峰。患者往往因疼痛剧烈而难以入眠,辗转反侧,甚至不能忍受被单覆盖或周围的震动。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状,如发热、头痛及全身不适等。体检可见关节局部肿胀、潮红发亮、皮温高及活动受限。
急性关节炎持续数天至数周常能自行缓解,多数患者间歇一段时间再次发作,且逐渐频繁,受累关节数目增多,成为慢性关节病变,但发作间隔也可达数年。
(三)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形成 随着尿酸盐在关节腔内及周围组织沉积增多,关节炎反复发作,局部纤维组织增生,并有痛风石形成。病情逐渐发展,最终引起关节僵硬畸形,功能障碍。由急性痛风发展到慢性痛风大约经过10年或更长时间。与痛风石形成的相关因素有:血尿酸升高持续的时间长且严重,痛风发生较早,长期活动但未治疗的痛风,以及有上肢和多关节受累趋势者。此时,受累关节持续不适和肿胀,但症状强度明显减轻。
痛风的骨关节影像学检查 痛风的X线片检查有其特征性,早期急性发作时仅显示软组织肿胀,反复发作成为慢性之后可见局部关节面不光滑,软骨下骨及骨髓内有穿凿样或虫蚀样缺损,边界清晰。痛风的骨性侵蚀离关节。
文章部分文字、图片、数据、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。